查看原文
其他

失速2021:要更用力,才能前进一点点

慧超 思维补丁 2022-08-07

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68篇文章

2022,会更好吧?

朋友们,新年快乐!


“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”



(一)

 

还有2个小时,2021年就要结束了。


回溯这一年的种种世相,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过去的365天,我觉得有一个词实在是恰如其分:
失速感。
是的,2021是被“失速感”所笼罩的一年。这一年消解了太多的乐观和希冀,以至于站在今晚,对未来我们都有些羞于笃定。
在曙光初现之际,变异毒株再次给了人类当头一棒。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,不断变异的病毒像幽灵般,徘徊于每一座城市的上空。


疫情仍未远去,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,在年初时曾寄希望于疫苗的普及,能引我们回到2年前的生活节奏中。
但现实是,在疫苗大规模普及之后,整个世界正迎来又一波新增感染的高峰。
很多事情似乎在原地踏步,人们无奈于两年前的无奈,束手无策于两年前束手无策的问题。
在前两天的西安,一些市民经历了两年前武汉封城时菜尽粮绝和求诊无门的慌乱绝望。很多人涌入疫情新闻发布会的直播间,齐刷刷敲下同一句话:
请安排小区卖菜。


有西安网友感叹:
我曾以为武汉同胞所付出的惨痛代价,是能够为我们换来一点点抗疫经验的。
健康码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个数字时代下,个体面对时代洪流的鲜明隐喻。
绿码变黄是后疫情时代最恐怖的故事之一,这不仅仅意味着你的工作生活将被强制按下暂停键,还预示着一种全面的个人身份危机:
你将不再被信任,而被系统性警惕、提防、排斥、区隔乃至驱赶。
如果你足够不幸,还可能遭遇同城居民的侮辱。那个流调下多次出入酒吧的成都女孩,被污蔑为“坐台女”的身份构陷之辱,其实从未走远。
有位豆瓣网友的一段话被传播甚广,在一个新冠确诊患者需要向公众道歉的时代,这样的视角与自省是难能可贵的。


它以个人化的共情,剥离了集体叙事中高亢、正确、不容置疑的强音,将视角回归于宏大目标下个体面对命运的细微表情,和作为“少数人”在这片土地上的颠沛流离。
“没有人能够一直幸运”,这句话从未像今天这般,化作一支具象化的箭矢,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。
仅仅是维持生活表面的平静,也需要更用力。
(二)
《南方周末》的新年献词写:
“落子无悔,抉择本身就是向前”。
要我说,这话未免过于笃定了。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人,或许自己都未必相信这句话。
过完12月31日这平平无奇的一天,第二天整个世界就会像阳光一样光芒万丈吗?
只有小孩子会相信这样的童话。成年人的世界里,每一点微小的改变,都需要自己去争。
何况,这句鸡汤味浓重的励志鼓声,本身就带有强烈的“加速时代经验”。
加速感给人一种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的正反馈错觉,这错觉肇始于改革开放,形成于中国入世后经济崛起的奇迹。
如今回想,那真是一场景色瑰丽的加速之行呀,旧世界倏忽而逝,梦想的彼岸近在眼前。
于是所有的努力和跋涉,即便再不易,即便在个体身心俱疲之时,人们的意识中仍会有一个坚实且温暖的支点:
星光不负赶路人,江河眷顾奋楫者。
站在一列不断加速的列车上,即便是跑错方向,也会有一种与时代共进的错觉,
但列车失速时,每一个不经意间的转身和抉择,可能会换来命运全然不同的骤升或坍塌。
即便是对大大小小们的首富而言,亦是如此。
这一年,曾经风光无两的前首富,以缘由不同的狼狈姿态,反复出现在新闻中。
过往20多年最赚钱的生意,突然就成了烫手山芋,地产行业一片萧瑟,知名地企雷声不断。
危局下,许家印抵押变卖了自己的豪宅、别墅和私人飞机,自掏腰包到处堵窟窿之余,还要被债权人指着鼻子痛骂。有媒体称,恒大流动性危机后,许老板暴瘦了16斤。


其实,仅仅站在三年前,诸如恒大这般高杠杆、高周转的地产商业模式,都不能说是错。
在一直加速的黄金时代,谨小慎微并不是美德,它往往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不断被蚕食。
“如此生活三十年,直到大厦崩塌”。
马云不复往年般洒脱,上海的某场峰会之后,这个以往中国商业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,几乎消失于公共视野之中。
暴雪将至,风暴中心的互联网大厂集体刹车,整个行业进入一种失速状态。
2021年,中国反垄断罚款超过200个小目标。雷霆之威将风口上的大厂拽向了另一种转折。
所有人都清楚,那个“持续加速”的时代彻底结束了。


曾经成就大厂江湖地位和财富版图的东西,反过来成了千夫所指的罪状。
程序员们曾多次奋起抵抗,但均以失败告终的互联网“996文化”,在这种转向之下,就那么自然、迅速而悄无声息地消退了。
在加速时代,一切隐含的问题都可以被速度和效率所消解。可惜,时代的残酷转身,并不会郑重其事地向你说一声“再见”。
仅仅是维持前进本身,也需要更用力,才能进步一点点。
(三)
前几天,耶鲁大学教授、知名史学家史景迁去世,很多人唏嘘感叹。他的一些语句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股小范围的传播。
其中有这么一段,是史景迁谈历史性悲剧一再重演的根源,他提到了我们的社会一向缺乏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讨论,使得很多细小的问题在延宕中被不断放大和恶化。
“当事情顺利的时候,不需要批评。当事情变得糟糕时,批评是不能容忍的。”


怎么说呢,自疫情之后,我个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在互联网上和人说理的心理冲动。
正常人渐渐沉默,舆论场愈发像一个相互攻讦相互构陷的“对狙场”。
我们分明看到,很多人端着枪小心潜伏,隐藏自己身影的同时,寻找给陌生人一击致命的机会。
狙击手或可还击,但还有乌泱乌泱的三流枪手,挤在一些政治正确的碉堡中,朝着人群胡乱射击。
他们不都是聪明人,甚至很多人射出的子弹歪歪扭扭,弹头用的尽是些愚昧之铅。
他们大多数的“击杀决策”都是错误的,但他们却无疑是安全的,因为他们藏身的碉堡上,刻着“爱国”的牌匾,插着”反资本“的大旗。
越来越多熟悉的名字离开了公共讨论区,很多账号一夜之间全网消失,也有更多的人选择了主动噤声。
罗翔对许知远说:在我的词典中,勇气是最高级的词汇。


罗老师以普法闻名,法外狂徒张三的荒诞性犯罪,荒诞不过众人对罗翔罗织的罪名和诛心之论。向往勇气的人,终究还是被群情激奋的键盘战士,追着骂出了微博。
有相同境遇的,还有被上海人誉为“定海神针”的张文宏医生。如今,张医生被骂做“博流量的网红”和“西方价值观的走狗”。
谁能想到,在公元2021年,一个医学博士只是说了一句:“发烧时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,早餐不要喝粥,要多喝牛奶”,就能被几万人追着骂“崇洋媚外”。



明星们的社交账号像一个个正能量自动转发机器人,毫无个人特色可言,即便是靠说话来赚钱的脱口秀明星们,一个个在微博上也活得像个广告展示板。

史景迁说的没错,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真相和真实。
人们讨厌坏消息,所以最先死掉的,不是制造坏消息的人,而是带来坏消息的信使。
个体的独立叙事,一旦与那磅礴的洪流相悖,便是需要警惕和加以鞭挞的。
自公众人物浸入互联网之后,名人就公共事件发言从未像今天一样危险,任何带有个人立场的发言都可以被歪曲为阴阳怪气,网络议题里危险的红叉,比超哥高中时的数学卷子还多。
大家不再说理,拼的是谁戴帽子的手法更凌厉,更下作,更能够吸引“铁锤”的注意。
仅仅是说清楚一件事,也需要更用力。
(四)
2021年就要过去了,我不怀念它,但会铭记这种前所未有的“失速感”。
在失速的大背景下,个体面对宏大的外部世界,更需要一个支点,一种信仰,一则陌生人发出的安慰。
今夜之后,希望我们在嘹亮的赞歌声中,还要学会倾听在小镇的角落里,大山的褶皱处那些无人注意的哀鸣与哭泣。
因为那惊惧的声音和狼狈的身影,不是别人,正是四散天涯的“另一个我”。
失速的时代,大大小小的事,无一不要更用力,才能前进一点点。
和光同尘,与时舒卷,在这个摇晃的世界,我们还能够赖以站立的支点,不过是以确定性的缓行,去抵抗失速下的惶恐。
哈维尔有言:我们坚持做一件事,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,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。
愿你步履不停。祝你新年快乐!
2022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。


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。



PS.「超慧选」小店今日上新,欢迎光临(元旦假期间不发货)。



【继续阅读】


那时我们什么都没有,但好像什么都相信


请经常审视自己身上的“爹味”浓度


“安阳王”和一座城市隐秘的“结界”


撬锁入室杀狗:“防疫”不是侵犯私产的理由


欧金中面临的困境,至死也未能解决



【作者简介】


慧超,前媒体人、资深品牌公关顾问

作家,已出版《这个世界不欠你》


本文系网易新闻•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【思维补丁】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


—End—

若觉可读,欢迎推荐给朋友,甚幸!

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,不提供救赎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